大豆增产之旅
长城新媒体记者 吴苗苗
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了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,河北粮食播种面积9690.2万亩、总产量781.8亿斤、亩产403.35公斤,总产量连续12年超过700亿斤,连续9年超过740亿斤,2024年创历史新高。
五谷丰登,不仅仅来自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,更离不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的农业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。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种子,成为丰收的关键。
前不久,我在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大豆中心见到了史晓蕾博士,当时,她正忙着统计刚收获的大豆育种材料的品质、产量等性状检测数据。
史晓蕾说:“我们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,然而目前国产大豆却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,超过80%需要进口,我国大豆平均单产水平不足美国、巴西等国家单产水平的60%。科技创新不足,是我国大豆生产落后的重要原因。”
史晓蕾观察大豆生长情况。资料图
如何挖掘大豆增产潜力,提高我国大豆产量,是史晓蕾长久以来的心头大事。
采访中我了解到,发展大豆密植,提高大豆品种的耐密性、耐荫性是提升大豆单产水平的关键措施之一。
几年前,一个连续阴雨天过后,史晓蕾和同事像往常一样,到试验田记录大豆苗的株型特征和关键性状,却意外发现原本株型较高的冀豆17的豆苗,比株型较矮的冀豆12的豆苗矮了一截。史晓蕾和同事们讨论后大胆设想,会不会是阴雨天的弱光条件造成了这种差异,于是史晓蕾到温室内观察,在弱光照的条件下,果然冀豆17节间距增加的长度比冀豆12要短,证实了冀豆17具有更好的耐荫性特征。
这一发现让史晓蕾和同事们兴奋不已。随后,他们开始了大豆耐密性的研究,筛选适宜密植的品种,挖掘耐密性相关基因,踏上了大豆增密种植的探寻之旅。
为创造新的大豆材料,史晓蕾和团队成员每年要做300多个杂交组合。在选种田里,有上千个小区、上万个株行,从种到收,需要一行行观察,一株株筛选,经过层层淘汰,最终能选出四五十个优秀品系已经是幸运的了。他们还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,在河北、河南、山东等全国13个地区开展大豆耐密鉴定试验。
令人高兴的是,经过几年的努力,大豆中心的专家们已经找到了冀豆17的耐密位点并开发了分子标记,同时对搜集到的黄淮海地区200多份大豆品种进行了耐荫性、耐密性等实验,初步筛选了一些适宜黄淮地区种植的耐密品种。这些优异的品种可以作为亲本材料,为今后高产耐密大豆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。
史晓蕾给记者介绍大豆品种。资料图
结束采访时,史晓蕾说,他们必须加快研究步伐,以科技为支撑,助力我国大豆产量提升的弯道超车。
监 制:赵永刚
策 划:张 霰
统 筹:胥文燕
编 导:田 梦
记 者:吴苗苗
摄 像:姚 杰
后 期:吴 昀 筵 怡
化 妆:岳晓燕